服务热线
0371- 6185 6666

生活保健

您的位置 - 首页 > 健康管理 > 生活保健

加强筛查和早期诊断动脉硬化性病变

日期 : 2013-12-18 发布者 : 管理员 浏览量 : 5897
字号 : A- A A+
手机浏览本篇文章
  ——提高心血管疾病防治
 
    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对于多数心血管疾病而言,动脉硬化病变是其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作为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身任何部位的动脉均可能发生动脉硬化(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可能导致相应区域的缺血性功能或者结构损伤甚至组织坏死,例如冠心病、脑卒中、缺血性肾病、下肢动脉疾病等。因此,积极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被视为心血管疾病防治核心内容。
 
    加强筛查和早期诊断动脉硬化性病变是提高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动脉造影术曾经作为诊断动脉硬化病变的主要技术手段。然而,由于动脉造影属于有创性操作,对技术设备条件要求较高,检查价格较为昂贵,且有可能发生操作相关性的不良反应(如造影剂过敏与造影剂肾病等),这些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更为重要的是,有创性动脉造影技术只能发现已经发生明显管腔狭窄的动脉病变,对于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筛查帮助很小,因此仅仅依靠动脉造影难以有效提高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早期防治水平。
 
    从病理生理学机制而论,动脉硬化病变包括动脉壁病变与管腔病变。近年来大量证据显示,早在动脉管腔明显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之前,动脉血管壁即已经发生功能及(或)结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讲,动脉壁病变是管腔病变的前期病变与病理生理学基础,积极干预管壁病变有助于延缓甚至避免管腔病变的发生。研究显示,在大动脉管壁结构发生改变之前,其血管功能多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换言之,大动脉功能异常可能是目前临床上所能探知的血管病变的最早期阶段。因此早期筛查并积极干预大动脉功能异常在心血管病的“上游防治”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新型动脉硬化疾病检测技术的问世,使我们得以通过无创性手段检测动脉结构与功能异常。我体检中心引进的日本欧姆龙——科林动脉硬化测定仪能快速的通过测定肱—踝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早期反应动脉僵硬程度,baPWV提示大动脉和中动脉系统的弹性状态,此值增大提示大动脉和外周动脉硬度增加。许多研究显示,PWV是动脉硬化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患者整体心血管危险性密切相关。即便在仅存在部分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而尚未出现明显靶器官损害者,这种相关性已经存在。PWV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一般推荐在以下人群中应用此技术动脉功能异常筛查:(1)年龄≥60岁的老年人;(2)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吸烟或者有2项以上其他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者(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肥胖、持续精神紧张、缺乏运动);(3)已经确诊的冠心病、脑卒中与缺血性肾脏疾病者检测PWV可有助于评估期整体危险水平。
 
    同时我体检中心欧姆龙科林动脉硬化检测仪VP-100采用示波测量技术,可以快速同步测量四肢血压,计算出双侧ABI。ABI即踝臂指数是胫后动脉或者足背动脉的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对于诊断下肢动脉疾病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近年研究表明,检测ABI比测量踝部血压对于下肢动脉疾病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适应人群组要包括:(1)下肢动脉疾病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年龄小于50岁的糖尿病患者伴有一项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者、年龄在50---69岁之间有吸烟或者糖尿病史者、年龄在70岁以上者、与活动相关的肢体症状或者缺血性静息痛者、下肢动动脉搏动异常者以及已确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颈动脉、肾动脉疾病患者),应测静息ABI,若ABI正常,应至少5年测量一次。当ABI的变换大于0.15时即认为出现了显著变化。(2)间歇性跛行患者应测量ABI,如静息ABI正常,应测量运动后ABI。(3)已诊断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不管疾病严重程度如何,都应测量双侧ABI。(4)已接受下肢动脉血管成形术的患者,应定期测量静息ABI,必要时测量运动后的ABI。(5)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疾病,但因为血管僵硬而ABI检查不可靠的患者(通常是糖尿病多年或者高龄)应检查TBI。(4)结合平板运动试验,在运动前后测定ABI值,以鉴别跛行和非动脉跛行(假性跛行)。
 
    动脉硬化性病变是多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早期筛查与发现动脉硬化病变有助于将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前沿阵线前移,并在疾病的早期阶段采取综合干预措施。这种新的技术使我们可以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发现高危人群。对于已经发生明显心血管疾病者,这些新技术手段则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细致的了解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欢迎广大患者来我体检中心进行动脉硬化检测。
返回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