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371- 6185 6666

医院动态

您的位置 - 首页 > 院务公开 > 医院动态

PICC 为患者搭起“生命线”

日期 : 2018-02-02 发布者 : 管理员 浏览量 : 5790
字号 : A- A A+
手机浏览本篇文章
    它是一条通往希望的“生命线”,为患者建立起一条生命通道,确保输液安全,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各项静脉输液治疗,是维系生命的重要渠道,它就是PICC导管。
    PICC的广泛应用不仅极大地减轻了长期输液患者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同时保证了药物、营养的及时摄入或化疗药物的顺利进行,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
     近日,我院NICU与CCU便利用PICC导管分别为一名胎龄28+5周的极低体重患儿和一名百岁老人成功完成了置管术,标志着我院静脉治疗技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首例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术,为患儿建立生命通道
    小宝宝的降生,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再幸福不过的事,可是,却有这样一个宝宝,自出生之日起,便与家人饱尝着分离的煎熬。这名宝宝出生时仅900克,只比成人的一个巴掌大一点儿,属于极低体重早产儿。考虑到患儿各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很容易发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医护人员立刻将他转入了我院NICU进行治疗。
    据了解,早产儿早期所需营养主要来自静脉营养,而静脉穿刺难度大或因反复穿刺周围静脉,容易引起血管破坏,加之患儿皮肤娇嫩,血管又细,给静脉穿刺带来困难,同时周围小静脉血管壁很薄,高浓度的营养液给患儿刺激太大,极易出现静脉炎、呕吐等不良反应,加大护理工作难度。
    为使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在新生儿科主任张成云及护士长吕慧的支持下,护士庞超转运用新技术及新理念为患儿实施了PICC置管术。术中,庞超转利用一根长长细细且柔软可以弯曲不易打折的导管,从下肢大隐静脉穿刺,至下腔静脉置管,成功为患儿建立静脉通道,从而保证了静脉用药的畅通,维持静脉营养治疗。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患儿已置管近20天,目前,导管功能良好,无并发症。
    据新生儿科护士长吕慧介绍,早产儿PICC置管,技术难度大,需要较高专业技术水平。此次置管颠覆了以往的上肢置管习惯,采用下肢静脉穿刺置管,大大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及导管使用时间,降低了药物对血管的损伤,使静脉炎的发生率大为减少,杜绝了因周围静脉输注可能导致局部皮肤损伤甚至坏死的发生,最大程度保护患儿脆弱的外周静脉,减轻了患儿的痛苦。
    早产儿PICC置管的开展标志着我院在新生危重患儿(尤其是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救治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为救治危重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开创了新的生命通道。
PICC置管为百岁老人搭建生命线
    “老爷爷年龄较大,血管较细,静脉留置针不易留置,穿刺难度大。”我院CCU护士长胡丹丹口中的老爷爷今年已经100岁了,因呼吸衰竭、反复胸闷等疾病导致长期卧床。
    由于长时间的疾病缠身,患者的静脉条件已经很差,很难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给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影响。为了减轻老爷爷的痛苦,在与家属的充分沟通下,胡丹丹详细查看了患者的病情及血管情况并进行了综合评估,患者各项指征均符合“PICC置管术”的指征。近日,胡丹丹为老爷爷实施了PICC置管术。术中,运用MST技术在超声的引导下,将导管经上肢肘部的贵要静脉、肱静脉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将导管的尖端放置在上腔静脉。整个置管过程顺利,目前导管通畅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胡丹丹说道,PICC置管可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导管留置时间可长达半年以上,能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治疗,导管不易脱出,稳定性好,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对血管造成损伤,减轻疼痛,提高生命质量。
    据悉,自我院开展此项技术以来,已经为近百例患者完成了PICC置管。此次,首例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术、百岁老人PICC置管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静脉治疗翻开了新的一页,是我院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新举措,标志着我院护理技术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返回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