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371- 6185 6666

健康讲堂

您的位置 - 首页 > 健康管理 > 健康讲堂

消除疟疾 共享健康

日期 : 2018-04-24 发布者 : 管理员 浏览量 : 5794
字号 : A- A A+
手机浏览本篇文章

    2018年4月26日是第11个“全国疟疾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消除疟疾 谨防境外输入”;想要做好疟疾的防治,就要知晓疟疾的防治知识,今天就先了解一点疟疾的防病小知识吧!
什么是疟疾?
    疟疾是夏秋季节常见的传染病,根据发作周期可分为三种,即: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疟疾最主要的症状是发冷,并且寒战,大约持续几分钟就开始发烧,热度可达40℃,经过3-4小时后出大汗,体温逐渐下降到正常,重症病人可见昏迷、谵语甚至危及生命。
疟疾的传染源是什么呢?
    疟疾病人及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且只有末稍血中存在成熟的雌雄配子体时才具传染性。配子体在末稍血液中的出现时间、存在时间及人群的配子体携带率,随虫种不同而异。复发者出现症状时血中即有成熟的配子体。疟区的轻症患者及带虫者,没有明显临床症状,血中也有配子体。这类人员也可成为传染源。
疟疾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疟疾的自然传播媒介是按蚊。按蚊的种类很多,可传播人疟的有60余种。据其吸血习性、数量、寿命及对疟原虫的感受性,我国公认中华按蚊、巴拉巴蚊、麦赛按蚊、雷氏按蚊、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及萨氏按蚊等七种为主要传疟媒介按蚊。人被有传染性的雌性按蚊叮咬后即可受染。
疟疾的症状有哪些?
    典型疟疾的临床表现是间歇性寒战、高热与大量出汗。特别是呈规律性的间日或三日发作一次,具有寒战、高热,继之大汗热退的过程,一般很少与其他疾病症状混淆。反复疟疾发作后,多有贫血及脾大,对临床诊断亦有较大帮助,脑型疟多在疟疾发作数日后出现神志不清、抽搐和昏迷。如大量的红细胞在血管内溶解破坏,加之疟原虫本身及其释放的毒素造成的贫血、黄疸,甚至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成为溶血尿毒综合征,亦称黑尿热。此种情况又常为抗疟药物(如奎宁及伯氨喹)所诱发,对临床表现酷似疟疾,但多次血及骨髓检查未发现疟原虫者,可试用抗疟药作诊断性治疗,一般于24-48h后发热被控制而不再发作。
怎样预防和控制疟疾?
    疟疾主要是蚊子传播,防蚊叮咬最重要,改变露宿的习惯,为了防蚊叮咬、防止发病或减轻临床症状而采取的防护措施。群体预防是对高疟区、爆发流行区或大批进入疟区较长期居住的人群,除包括个体预防的目的外,还要防止传播。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传播途径的薄弱环节,选择经济、有效,且易为群众接受的防护措施,如在有蚊季节正确使用蚊帐,户外作业时使用防蚊剂及防蚊设备;及时发现疟疾病人,并进行登记,管理和追踪观察。

 

返回
上一页